搜索

[杂 谈] 馆陶地名文化

[复制链接]
查看: 1704|回复: 1
发表于 2013-11-3 01: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流经馆陶县的卫运河

流经馆陶县的卫运河

    馆陶古代有东沙河、西沙河等黄河故道在县境内奔流,有漳河、卫河、永济渠在馆陶逶迤流过,这些河流纵横冲决,造成了灾害,也给馆陶一带带来了水运的便利,馆陶处在古代黄河流域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及其支流对于馆陶地名的影响很大。
    “徐万仓”这个村名就是馆陶县明代以后卫运河通航水运一度十分兴盛、徐万仓村一带仓储周转一度十分繁忙的明证。那时,馆陶一带每到丰收季节,各路运粮车队纷纷来到徐万仓村,把一袋袋的粮食储存在这里大大小小的粮仓,稍作周转就又通过卫运河道运往其它地方。“万仓”,名子本身就说明了这里粮仓之多,运输业之盛。
    在黄河两旁,还有著名的“驸马渡”,系因传说汉代馆陶公主的驸马韩光曾在此渡过而得名。古县令郑先民有诗曰:
       想见韩郎渡,当年或在斯。大都诸王迹,未必尽传疑。月冷汀沙夜,青青岸草时。豪华千古梦,经过使人思。
    在馆陶县长期做官(教谕)的王昉有《驸马渡》诗云:
       驸马当年此地经,山河莫不被光荣。沙头立马旌旗动,浪里浮舟鼓吹鸣。细草一汀春雨歇,垂杨两岸晓风清。至今南北经行客,无不相传道旧名。
    魏僧寨镇村东有“前符渡”、“后符渡”村,口头俗称“前佛头”、“后佛头”(过去口头上常常把“渡”音演化为“头”,再如“罗头”实际上就是“罗家渡”),也是古代一个渡口名字。
    黄花台在县城以北卫河西岸社里堡村(该村曾名黄花台村),汉文帝女、汉宣帝女、汉明帝妹先后封为馆陶公主,筑黄花台于此。台临卫水,碧草萋萋,黄花映日,景色甚美。郑先民、王金以此为题有同韵诗唱和。郑先民有诗云:
        
       吊古荒台侧,遗迹尚存不?惟余新草色,无复旧风流。斜日偏来照,西风剩得秋。徘徊增感慨,归骑每迟留。
    王金有诗曰:
        故台临水筑,遗址尚存不?碧草高低合,沧波昼夜流。曾无花映日,惟有雁横秋。莫惜豪华尽,吟诗几度合。
    卫运河通航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十分兴盛,据1936年版《馆陶县志》载,馆陶仅在卫运河两岸就有渡口7处:马头渡(在旧县城即今北馆陶镇西2公里处)、窝儿头渡(在旧县城西南2公里处)、驸马渡(在旧县城西南20公里处)、迁堤渡(在驸马渡南5公里处)、清泉渡(在旧县城北12.5公里处)、尖冢镇渡(在清泉渡南2.5公里处)。其中清泉渡之名实源于古代的清渊县,清泉渡实为清渊渡,或者是这里,抑或是马头渡和窝儿头渡,就是传说中的“妒妇津”。关于“妒妇津”,还有一个传说。晋初泰始年间临清郡(按这是唐朝的行政区划名称,西晋初年只有清渊县而无临清县,更无临清郡,古清渊县城即今馆陶县路桥乡清阳城村亦即过去的清渊城村)有个风流书生名叫刘伯玉。此人生性风流,却有个爱吃醋的婆娘名叫段明光。有一天,刘伯玉高声诵读曹植《洛神赋》,深深为其中描述的凌波微步的神女所陶醉,不觉叹道:“若能娶此人为妻,就是死了也可以瞑目了!”不想让旁边的夫人听见。段明光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破口大骂:“我活生生的美人不比那死鬼强?你偏生喜欢那烂书中的臭婆娘。”说完把书撕个粉碎,当夜就跳河自尽。段明光死后托梦给丈夫:“你不是喜欢水神吗?现在我已成为了水神,快来找我吧!”书生从睡梦中惊醒,吓得全身哆嗦,从此不敢渡河。段氏久等丈夫不见,恨起了天下美女,凡美女渡河就兴风作浪,凡丑妇渡河就给她一面水镜请照照尊脸,一时“妒妇津”的名号远近闻名。美女过河往往用泥巴涂脏脸,把衣服弄破,以求平安过渡。丑女们也学样子弄得披头散发,过河后还说:“今天要不是弄成这样,可要危险了。”古清渊县一带流传着这样的话:“要找美丽新娘,最好让她立在渡口看水面,好丑自彰。”
东马头、罗头(过去叫罗家渡,今分为前、后两个罗头)村也说明了这些地方过去是渡口码头。以上渡口今天已经难寻踪迹,但这些地名却证明了其曾经的存在。
     不少村名记录了古老河流曾在这些村附近流经的情况。
     在馆陶有不少带“疃”、“固”、“渠”、“河”等字样的村名,计有马固(分南、北两个马固,过去称王马固、董马固,马固系驸马固的简称)、车疃、路疃(分许路疃、刘路疃两个村)、董固(分北董固、西董固、南董固三个村)、庄固(分西庄固、东庄固两个村)、拐渠(分南拐渠、北拐渠两个村)、河寨、齐固(分刘、赵、姚、梁、王五个齐固村)等村,还有宝村(今分为东宝村、西宝村)过去称“薄村疃”(唐代就有此村名,有唐代墓志铭碑为证)。“疃”实为“滩”,即河滩,带“疃”字的村子往往建在河滩处。“固”实为“堌”,河堤的意思,带“堌”字的往往建在河堤之上。以上这些村不是建在古黄河旁边,就是建在古漳河旁边。
     另外,滩上、丁圈、刘圈、毛圈、窝头、(分颜、马两个窝头)、河套、浅口、拐寨、拐渠、冀浅、北盘堤(今分东盘堤、西盘堤)、称钩湾等村名也与河道有关。滩上、盘堤自然是说村子建在了河滩、河堤之上。尤其北盘堤,今天馆陶的人已习惯称“盘堤”(现在已分为东盘、西盘两个行政村),但历史上实为“北盘堤”,因为距这个村南面不远处还有个大名县的“南盘堤”。据《馆陶县志》(1999年版):“元顺正九年(1349)诏修黄河金堤时,修到此地盘三道弯,称东盘堤、西盘堤。”而据《大名县地名资料汇编》(河北省大名县地名办公室1983年5月编)称:“据传,此处在汉朝时为黄河大堤的拐角处,名龙盘堤。北宋时有董姓迁此定居,村名董盘,因馆陶县有一村名北盘,故名南盘。”现南盘村西北有明朝工部郞中董芳墓、明吏部给事中董业第墓、明吏部郞中董复享墓和碑记,想来大名县的说法较为有道理。看来馆陶县的东盘、西盘两个村过去是一个村,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村(至少在宋代就有了)。
    丁圈、刘圈、毛圈三个村所在的地方指卫运河在此地弯成了牛鼻圈形,窝头是指卫运河在此地弯成了窝头形,河套指漳河在此弯成了圈套形(今邱县有黄河套村),拐寨、拐渠指河道在此地拐了一个弯,柴堡镇的浅口、南徐村乡的冀浅均是指这里的渡口水浅。称钩湾村,是指黄河水在此弯了一个称钩样的弯,该村今属山东省冠县古城镇。

发表于 2013-11-30 22: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还有这么多内容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1-2013:二十四节气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言论!

Powered by discuz!X3.5|Licensed备案信息:备案中...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