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杂 谈] 一个邯郸七零后关于吃的记忆

[复制链接]
查看: 1426|回复: 0
发表于 2013-6-3 23: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二十一世纪的零零年代成为历史,所有七零后都已过而立之年,他们从小被灌输的是为实现四化而奋斗的理想主义,来到新世纪却发现面对一个物质至上的现实主义世界,这成为这一代人最大的尴尬。虽然在六零后的眼里七零后是叛逆的一代,但在八零后的眼里他们与六零后一样,统统落伍。蓦然回首,作为七零后的我突然发现,相比面对越来越混沌的未来,自己拥有的不多的阅历却开始越来越清晰,于是我们不可免俗的像所有前辈一样乐于并且善于怀旧——马未都说,这是变老的表现。
    相比现在孩子们吃的垃圾洋快餐坑得急、卖得捞和名目繁多包装令人眼花缭乱,充斥着色素的诱人颜色,飘荡着香精的冲鼻香味的各种吃食,我们的童年虽不曾有过这么多的选择,但那个年代单纯的味道一直在记忆里的飘荡,散发着挥之不去的香气,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味蕾里越加清晰的反刍,而且这很多吃食已随时光消失在身后,于是捋着这记忆,权且怀旧一下。
                              
周村包子

    相比邯郸更有名的合记包子,我对来自永年的周村包子印象更深。我记得包子铺在现在复兴路和建设大街交叉口,我还记得好像是两毛一个,似乎只有韭菜猪肉一种馅,那时的包子是微黄色的,在包子皮里还有没和开的碱疙瘩。绝对没有现在加了改良剂的面粉所蒸出馒头包子所呈现吓人的白,想来那时没有现在的发酵粉,只有老酵母。包包子用的是草纸,还没有现在无处不在的塑料袋。薄薄的黄草纸挡不住刚出笼包子的热,烫的我不停地换手,顺着包子流出的油把草纸浸透。咬一口热乎乎的包子,真是香啊,那韭菜比现在任何味精鸡精鸡粉鸡汁都要鲜。坐在爸爸自行车大梁上,一边吃着就回家了。印象更深的是买来的周村包子要是没有一次吃完,爸爸妈妈都不舍得吃留给我,那时冬天家里都没有暖气,生着煤火,冬天时爸爸就会把凉包子放到铁炉子边上烤的又焦又黄,那真是另一种风味,皮酥馅香。可惜现在周村包子还有合记包子都已难觅踪影,即使偶尔见到,也是不复昔日风味。
                          
  老槐树烧饼

    老槐树烧饼在邯山街与新华街交叉口路西,印象里还真记得长有一棵老槐树。老槐树烧饼皮焦肉厚,撒满芝麻,出炉后烧饼盖崩开,所以叫“崩盖烧饼”。个很大,我记得那时吃不完一个烧饼。这烧饼的特别之处,在于外酥里绵,里面的瓤很厚且抹着花椒盐,长大后对吃略有研究的我回想,这种烧饼确实不好打,需要相当的技术,因为既要把烧饼盖烤酥,又要把里面很厚的饼瓤烤熟,所以烤制的时间也比较长,我记得那时跟爸爸从那过买烧饼总得排队。在这烧饼快被我淡忘时,几年前在沁河街孬子羊汤处吃到的崩盖烧饼一下让我对老槐树烧饼的记忆复活,只可惜随着邯郸市的拆迁,孬子羊汤也不知搬到那里去了。
                          
  洺关驴肉香肠

    我记得儿时的驴肉香肠是切不成片的,因为没有放多少淀粉,用筷子一夹里面的馅就和外面的驴肠衣分家了,切得时候流的满案板都是香油。不像现在,驴子越来越少,驴肉越来越贵,于是骡子肉马肉都换了身份变成了驴肉,香肠里淀粉越来越多,香油越来越少,价格却越来越贵,越来越容易切成片。另外我对吃驴肉香肠不吃驴肠衣者表示不理解,要知道驴肠衣制作比里边的驴肉馅费劲得多,如果没有这层肠衣,这种香肠就泯然无味矣,不吃肠衣可谓是不谙风味之举。这种美食虽然没有消失,但它的味道已经不复曾经感觉了。
                             
大名肉饼

    现在邯郸还能见到大名回民卖的肉饼,我记得儿时在大名南关回民开的肉饼铺吃过肉饼,我印象最深的是肉饼有肉馅素馅,最妙还有双馅的,清真店自然肉馅只有牛肉馅羊肉馅,还可以加鸡蛋,于是在大名常有孩子拿着鸡蛋去肉饼铺,就像现在的孩子拿鸡蛋去摊煎饼馃子一样,现在的肉饼虽然在一些市场还能买到,随着物价日高,饼的体积日益缩水,馅的质量也为之索然无味。
                           
煎灌餦

注:经李绍健老师考证灌餦正写应为“餦”字。有的写为“樟”明显不符,至于有人写作“灌肠”,亦不妥。“餦”应念一声,邯郸人习惯念三声。而且邯郸人念“灌餦”皆不带儿化音,念“灌肠”则念为“灌肠儿”。
    这种荞麦面做的地摊小吃现在已登堂入室,很多饭店里有用油炸后,再撒孜然辣椒面或蒜泥的炸灌餦,至于为何用油炸,原因第一是炸比煎快,二是现在荞麦价格见涨,于是为了降低成本,灌餦制造者们在荞麦面里掺上白面或淀粉,这种灌餦煎的话会把锅粘的一塌糊涂。其实正宗荞麦面灌餦煎是绝对不会粘锅的,儿时在姥姥家的会上,卖灌餦的是在烧柴火的平底铛子上整块的煎,待两面都煎出硬硬焦黄的硬皮,咱们邯郸话叫饹馇儿,盛到盘子里再用刀切成块,浇上醋蒜汁,于是外焦里嫩带着五香粉味道的煎灌餦就可以享用了。那硬硬黄黄的饹馇才是煎灌餦风味的灵魂,现代灌餦只能说是顶着灌餦名字的替代品。
                              
大名芝麻烧饼

     这是少见的现在还有而且味道和以前相比变化不大的食品。芝麻烧饼以两面都带芝麻为其特色和技术难点,和以前相比,有很多摊点为了降低成本把里面的舌头去掉了,更有甚者把烧饼打得只有两层皮,鼓起老大个儿。其实以前这烧饼有一圈硬边,打好以后捏破一个小口,让里面的热气跑跑,以免不焦脆。除了没有舌头和小了许多外,还基本保持着以前的风味。这种烧饼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放,越干越好,和新疆的馕相似。我出差坐火车是从来不吃火车上的盒饭的,总是带几个芝麻烧饼,泡一碗桶面,把烧饼掰碎了一泡,可称邯郸版的泡馍。曾有一次带了几个没吃完,晚上到北京吃卤煮火烧,把咱邯郸芝麻烧饼一泡,比他北京的所谓火烧强多了!
                                 
二毛烧鸡

    我对二毛烧鸡的记忆是记得在原来老二零的对面平房里挂着黑底金字的“珍积成”烧鸡,说实话小时候吃着很少,而且印象里二毛烧鸡很咸,只记得拿起来一抖就散了,可见煮的酥烂成度。而且“二毛烧鸡”还有一个较牛的地方,不带鸡爪子。还有一点,那时邯郸烧鸡届,整只烧鸡最贵,鸡爪鸡胗鸡肝鸡心等等统称鸡杂肝,是可以掺和着卖的,没有整只烧鸡贵。不象现在,西方对鸡分割的价值观念垄断,鸡翅鸡胗鸡爪的价格远远超出整鸡。就像我们当年不理解南方下水比猪肉贵一样。我爸单位人那时到广东出差,回来都把广东的鹅翅鹅掌比烧鹅贵当奇闻讲。我还记着那时全国汽配会年年在邯郸开,有的南方业务员来到邯郸发现邯郸的烧鸡便宜的很,于是天天吃烧鸡,以致于把邯郸的烧鸡都吃贵了,不知此事为何没有像 “鲁酒薄而邯郸围” 的典故一样为成语之城的邯郸增添一句“会议开而烧鸡贵”的成语。
                                                   
郭八火烧

    我觉得郭八火烧作为大名三大名吃“二五八”之一,相比其他两个,最不适合现在发展。不要误会,我的意思不是说这曾为敬爱周总理表演过的名吃不好吃,而是说郭八火烧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只能现做现吃,一凉就再也没有那要把牙酥掉的感觉了,以前我爸回大名爱买几个郭八火烧带上,等到家以后,就变成凉饼了,由于是油和面,凉了吃不合适,拿锅一蒸,面目全非。这一点在现在这个时代限制着它的发展。不过听说郭八火烧现在挥师进了邯郸城,只是本人还没有去尝过。
                           
五百居香肠

     不知道什么原因,反正我没在邯郸市买到过真五百居香肠,就算超市里言之凿凿打着五百居招牌的盒装货也不正宗。我一直以为是五百居质量下降所致,直到那年随父亲回大名,在城里油坊街五百居的老店—一间低矮的要碰头的小门面,买了几斤回家一尝才知道,与邯郸的各个版本截然不同,假的不是又黑干又咸,就是色素整的红得吓人,要不就掌握不好香料的配比,药味太大,真货在这几方面恰到好处,用之佐酒,堪称绝配,就是好吃—于是我再没在邯郸买过五百居。顺便说一下,谁要去大名买五百居最好问一下城里的人,大名城里大街上六百居七百居八百居九百居都有,都是假的。
                          
牛舌头烧饼

   现在再也没见过正宗的牛舌头烧饼,也可能在邯郸市的那个角落里还有。前几年在铁路大院还有一个老太太打牛舌头烧饼,现在也不见了。打牛舌头烧饼也以回民居多,这金黄酥香的烧饼配上清炖牛肉、酥羊肉,或夹上酱牛肉,真是妙不可言。

                             
煎饼馃子

    据说煎饼馃子起源于天津,这我没有考证。不过邯郸最早卖煎饼馃子确实是天津人。我印象里最早的煎饼馃子我上小学时是在建设大街棉机家属院的天津人开始摆摊卖,那是邯郸人真没见过这个,不光煎饼馃子,其实邯郸土著对吃太不在行了了。棉机厂的天津人八十年代从山沟里搬出来到邯郸以后,以“身上塞狼掏,肚里赛花糕。当当买海货,不算不会过”为生活理念的卫嘴子们,在吃方面着实给邯郸人上了不止一课,从津味豆腐脑到高汤云吞嘎巴菜,从吃带鱼螃蟹到天津捞面皮皮虾。小时候拿着鸡蛋去棉机院摊煎饼馃子现在还记忆犹新,第一次吃还担心这生鸡蛋打到上面会不会腥气,而且那时还没有现在的薄脆,只有馃子。至今我所知道最正宗的煎饼馃子也还是建设大街棉机院里三姐的,她在院里出摊,不愁生意,附近的都知道她的煎饼馃子正宗,她摊煎饼用得是白面小米面加绿豆面和的面糊,有豆香味,去的晚了就只有薄脆没有馃子了,可去早了,人太多,排队老长时间,用天津话说叫挨个,可吃惯了她的煎饼馃子再吃有的用白面摊的真是不好吃。
                           
冰棍

    那时的冰棍只能很不雅观的用嘴嗍,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因为硬邦邦的你根本咬不动,这就是冰棍和雪糕的区别,冰棍口味单一的令现在的孩子不可想象,好像只有小豆的奶油的,虽然口味少,可冰棍里没有多少添加剂和色素,没有现在的雪糕吃完了嘴里有涩涩的怪味。还有一点,那时冰棍的包装很环保,是纸包装。
                           
北冰洋汽水

    上面画着一只北极熊的北冰洋汽水,似乎永远只有桔子味一种的,在那家里没有冰箱的年代,炎炎夏日里喝到一瓶冰爽的北冰洋汽水,简直飘飘欲仙。我还记得一点,也可能那时的胃才刚接触碳酸饮料,喝了汽水会打很多嗝,《十万个为什么》里还介绍这是因为汽水里有二氧化碳云云,奇怪的是为何现在喝这些碳酸饮料却不会再打嗝了,难道说胃也跟着进化了?
                        
方便面

     那时节能吃上方便面是多麽幸福和让伙伴们羡慕啊,我还记得是最早方便面是25块钱一箱,一箱是一百袋。因为那时我二姐在邯郸市纸箱厂工作,北京方便面厂用纸箱厂的纸箱,纸箱厂的车往北京送完纸箱后会捎一车方便面回邯郸。好像是天坛牌的,那时的方便面只有可怜的一小袋粉末调料,但在回忆里却比现在的方便面好吃,也许那时的我们确实没吃过什么,那时很不明白为什么这玩意一泡就熟了,而且它为什么是弯的?
                              
炒饼

   正宗的炒饼现在几乎已经绝迹,大饭店不屑于卖这既费劲又不挣钱的主食,小饭店现在的所谓炒饼严格来说只能算是焖饼。以前鸡毛山有个大名老杨开的古月斋,(好像是这个名,记不清了)卖的是真正的炒饼,小锅单炒,有肉的、鸡蛋的、素的,一份饼至少要炒十几分钟,绝不加水。后来就没在邯郸吃过像样的炒饼,前几年在保定吃了一次炒饼,很正宗,人家卖炒饼秤着卖,要多少给你炒多少,先把饼下锅炒成金黄色,再另起锅炒配菜,然后把饼和菜炒匀,就是好吃。
                              
爆米花

    “嗵”——随着那一声爆炸捂着耳朵释放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简单快乐,现在再也见不到孩子们排队等着爆米花的场景了。我家农村亲戚多,有用不完的玉米,而很多同学或一个院的孩子们可能没有农村亲戚,只好崩大米花吃。那时崩爆米花已经有了最早的食品添加剂—糖精,放糖精的爆米花感觉真是甜哪,不过和现在的甜蜜素比起来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鸡蛋布袋

   可能是邯郸大名一带特有的称呼,很形象,就像装了鸡蛋的油条口袋,在开封这叫做鸡蛋鳖,这可能跟河南人骂人爱骂“鳖孙”有关。他们做这个更讲究,是把鸡蛋在碗里打匀,再灌到布袋里。这物件需要一定技术,因为要过两次油,弄不好炸不起来就没地灌鸡蛋,所以现在很多油条摊干脆不整这个。
                                    
虾片

   白色的虾片,盒装的,写着大连虾片,画着一对对虾。比现在的彩色的虾片,炸起来厚得多,也好吃得多。那时过年爸爸才会买一盒虾片,一盒可以炸好几盘,我那时觉得这东西很神奇,因为它会一下膨胀的那么大。
                              
罐头

    那时的罐头是营养品,去看病人才拿罐头,而且也没几样,除了午餐肉就是五香狮鱼、鹌鹑蛋,再就是水果罐头,糖水桔子、桃、菠萝之类。现在想想不知午餐肉这个名字谁起得,为什么非得午餐吃那?现在交通的高速发展令罐头几乎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健力宝&高橙

    在渴口可乐和败事可乐进军中国之前,我记得最早的两种易拉罐饮料就是健力宝和高橙,还记得很多人把“高橙”念做“高登”。高橙昙花一现,健力宝在支撑到新世纪后,也在张海大仙进去之后一蹶不振了。
                          
压缩干粮

     因为小学时很多同学是部队的孩子,邯郸的炮旅51410也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所以那时部队的同学们经常拿真正的军供压缩干粮来上学,最搞笑的一回是一个同学一下吃了很多,觉得嘴很干,就喝了一肚子凉水,结果撑得一天没吃饭。我记得那时的压缩干粮味道很全,一块干粮甜咸酸什么味都有,另外就是比现在市场卖的民用版的要干很多,一口能把人噎死。而且我还记得部队这些食品一律军绿铁皮包装,除压缩干粮外还有军用的各种罐头,我记得最清就是糖水菠萝罐头,那是我见过最大的铁皮罐头,直径恐怕得有30公分。

     好了,就这样吧,排名不分先后,全凭记忆。我吃过的和没吃过的,想起来的和想不起来还有很多,文中记错或不妥之处,欢迎补充指正。
     不好意思,不管怎么样,谢谢你看完这篇文章。你可能认为我只是一个吃货,不过沈宏非说虽然饮食只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但往上说可真是一种文化。
    有人投资吗?应该为70后拍一部关于儿时吃食的电影,相信会有人看的流下眼泪或口水。
     这正是:虽有成年百般味  犹忆儿时一缕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1-2013:二十四节气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言论!

Powered by discuz!X3.5|Licensed备案信息:备案中...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