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二十四节气 首页 知识 民俗 查看内容

内容 ·详情

福州语系的民间小闽剧

2019-8-27 13:12| 查看: 307| 评论: 0|来自: 网络

闽剧发源于“闽海”一带,距今有300多年历史。流行于整个福州语系的十县、闽东几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地。明末至清中叶,在闽侯地区先后出现“江湖”和“平讲”这两民间小戏。因其食塑无定居,故称江湖班,闽人称其 ...

闽剧发源于“闽海”一带,距今有300多年历史。流行于整个福州语系的十县、闽东几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地。明末至清中叶,在闽侯地区先后出现“江湖”和“平讲”这两民间小戏。

因其食塑无定居,故称江湖班,闽人称其为“平讲班”。初期仅演唱当地童谣、民歌俗曲,配合以简单舞蹈动作。每于农闲或迎神赛会时,用化装游行方式流动演唱,间或以草索圈围场地演出,俗称“地下坪”、“牵草索”。

明末,“江湖”、“平讲”与“儒林”以及外来的徽调、昆曲、秦腔、二黄(称京调或唠唠)汇合衍化,唱腔和演技成为“闽剧”的基本模式。“儒林”相传始于明末曹学诠,曹是福州四郊洪塘乡人,长期从政外省,时兴幕客于公余之暇,参考戈阳腔创造“逗腔”曲调。曹罢官回乡后,日以戏剧自娱,组织“儒林班”。咸丰、同治年间,洪塘乡人蒲三善继续组织“儒林班”,演唱逗腔曲本,以《紫玉钗》一剧最为著名。

清末明初,闽剧戏班有高天乐、塞天然等30余班,福州剧场有六七处。1924年,郑振译出版的《紫玉钗》、《番问祭》,才用“闽剧”取代“儒林班”之称。行当从“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发展到“生、旦、净、末、丑”;化装从不勾脸到勾画脸谱;表演上唱、念、做、打4功俱全,同时讲求手、眼、身、法、步;主要唱腔有四大调:逗腔、洋歌、江湖和小调;演奏特色乐器有笛子、头管、唢呐、椰胡等。

20世纪60年代以来,闽剧经过剧改和整顿,艺术水平有很大提高。成立了福州闽剧院,全省发展闽剧专业剧团20多个;发掘传统剧目千余本,编辑了《闽剧表演艺术》和《闽剧唱腔一百牌》,并创作改编一批剧目赴全国会演。在表演、导演、音乐及舞台美术上不断进行艺术创新,受到广大观众的赞誉。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二十四节气网无关。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本文内容有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送信息至ab12-120@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热点 ·排行

  • 月排行
  • 周排行
  • 日排行

广告 ·推广

Copyright  © 2001-2013:二十四节气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言论!

Powered by discuz!X3.5|Licensed备案信息:备案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