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二十四节气 首页 节气 查看内容

内容 ·详情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2020-3-28 10:15| 查看: 2928| 评论: 0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 ...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期运动,发现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并结合农业产生特点,指导生产与生活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这是一个天文与农学两方面知识紧密结合的知识体系,在国际气象学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组成“二十四节气”的四十八个汉字背后包含了众多农谚以及各地依据实际所总结的气候与物候知识,在中国古代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它的产生?目前,中国学术界关于这一话题少有研究者涉及,本文试图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一、“二十四节气”形成的简略回顾

“二十四节气”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大自然与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太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万物生长靠太阳。几乎所有的文明体对自然的认识中都不会忽视太阳的作用,农耕民族更是如此。但是,所有的文化类型并非同步进步,对自然知识的积累与对某些知识的特别需求,决定了其认识的高度。在中国,至少在孔子所述的两小儿辩日之前,古人有关太阳的知识体系已经十分发达,对太阳的认识也十分迫切。有学者认为,商代甲骨文中已有“日至”的概念,也就是说,当时可能出现夏至和冬至的记载了[1]。沈志忠依据陈久金和夏纬英的研究认为,商人存在测定日至的可能,但是不能肯定[2]。如果说商人可能存在较高比重的畜牧业的话,那么周人则是以农耕起家,且承续商人对日观察的成果,所以西周时期肯定知道“两至”,并且也有“两分”的概念,春秋中期,加上了“四立”的概念,到了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理念基本形成,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顺序则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一书中,至此,沿用至今的“二十四节气”产生[2]。“二十四节气”名称中,包含四季变化、气温特点、雨水状况、物候等,但中心思想是指导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当然,我们必须看到,“二十四节气”在西汉成型以后,其内容不断丰富,在48个汉字所包含的内容之外,还应该包含数量巨大的农谚,并且随着地域的不同,其所包含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二、“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放在世界文明史的视野下,我们发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其背后蕴藏的知识体系在其他文明体系中均没有发现,它是中华文明和谐模式的产物。它的出现必然需要一些特殊的条件,大致说来,首先要具备客观条件,其次是主观愿望,再次是相应的天文学知识,最后是政策方面的强力推动,只有四者共同作用,才能促成这种既指导生产,又指导生活的文化现象产生,下面分别从这四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有利的自然环境

“二十四节气”是一个对春夏秋冬气候变化明显的地区才会有意义的知识体系,只有四季分明的地区,才会有明显的季节与物候变化,人们才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而且具有重复的特点,如果它没有持续性与重复性的特征,气候与物候存在变化,也就没有指导意义。地球上只有中纬度地区才会四季分明,且周而复始,而中国的黄河中下流及至长江流域部分地区恰恰符合这个条件。

黄河中下流地区四季分明,符合产生“二十四节气”条件。同时,这个地区还是原始农业的起源地,因为更新世以来,源于寒冷刺激,人们萌发了观念农业,到了全新世以后,在客观与主观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原始农业发源于此地域[3]。

产生了“二十四节气”的黄河中下流既是在四季分明的中纬度地区,也与北纬30度左右高度重合。北纬30度或者北纬31度这个区域产生了许多令人费解的神秘文化现象,电影《北纬31度录像带》与189集纪录片《北纬30度中国行》,都是为了探索这一地区的独特文明现象而拍摄的。“二十四节气”理念既产生于中纬度地区,自然同时与北纬30度重合,它们之间存在何种独特的联系?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解读。一些处于中纬度以外的地区如赤道和北极附近地区,气温基本非常稳定,变化幅度较小,难以产生复杂的“二十四节气”概念。

(二)深厚的文化基础

“二十四节气”具有指导农业生产的功能,是农耕社会的产物,而游牧社会基本不需要这种历法。当然,并非所有的农耕社会都会产生“二十四节气”这种文化现象,只有那些发达的农耕社会,同时具有先进的农学思想、悠久的重农传统,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才有可能。

1.悠久绵延的农耕历史

中国古代文明属于农耕文化类型,它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农耕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发明了农业,小米、大豆和水稻等作物原产于中国,栽桑养蚕、驯养动物如猪与狗,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农耕方式发明以后,逐步形成以种植作物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一直延续,至秦汉时期,这种生产与生活方式已经完全确立。中国是几千年来一直以农耕为主的国家,也是唯一的语言与文字不间断的文明体。这种不间断的文明体,具备较大人口规模,逐渐形成了城市与国家。而游牧民族则并非如此,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早期的狩猎民族和中古游牧民族。早期欧洲寒冷地区的狩猎民族如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因为群体数量较少的原因,难以在较早时期发明“二十四节气”概念;中古的游牧民族如蒙古族,则多是因为农耕发育至一定程度,游牧方式才产生,仅仅需要了解春夏秋冬这种较粗的时序概念,过度细分对他们而言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二十四节气网无关。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本文内容有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送信息至ab12-120@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1234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广告 ·推广

Copyright  © 2001-2013:二十四节气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言论!

Powered by discuz!X3.5|Licensed备案信息:备案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