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菊是重阳节的一项主要活动。 到了宋代,赏菊之风更盛,重阳节完全可以称为“赏菊节”或“菊花节”。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八中说“九日重阳,都下赏菊有四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菊花的品种在宋代大有发展,据记载大约有三百多个品种。 “重阳曾插菊花无?”重阳插菊花的寓意,也不外取其求吉祥、辟邪恶、取康宁之意,与饮菊花酒全然相同。插菊花盛行于唐代,九日赏菊之风亦蔚然大盛。孟浩然(过故人庄》便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赏菊记事。到了宋代赏菊之风更炽,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一段记述: 在菊花的晶赏过程中,也有很多讲究。如“独本菊”要有单株独秀的神韵,每盆花只着花一朵,花要大,重办,不脱脚;“多头菊”每盆三本或多本,开花5—8朵,要求长势矫健、姿态平衡、高矮适中、花姿优美、色泽鲜艳,虽盛开而花心不露,并以叶鲜、绿、有光泽、脚叶完好者为上品;每盆一本然能开花百朵以上,经绑扎后花朵整齐排列成平面或球面的“大立菊”,以花多取胜?用以欣赏其花团锦簇,堂皇富丽的趣味;花朵小、数量多、盛开时如点点繁星的“满天星”,则以株冠圆整、花朵繁密、开后不露花枝为上;主千挺立的“宝塔菊”以高取胜;植长而悬垂的“悬崖菊”则以长称奇。至于盆景菊,则要求立意新颖,构图简洁,富有诗情画意。 河南民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各地组织菊花展览之风颇盛,或在公园,或在宽敞的公共场合和街巷陈列各种菊花,以供人观赏。 有位作家曾在《观菊》一文中这样写道:“买得票进去,过廊、过亭、过池、过台,一片静寂,唯有一清洁工在花台扫除残花、瓜籽皮儿和糖果纸。坐船悄然到湖后土山,山顶方圆三十步,一片菊,金黄锦绣。有一株墨色,居百菊正中,高一人,分十枝,枝枝孕有花胎,未绽,故大如小碗。我们席地饮酒,未三巡,奇香喷鼻,视墨菊,大放,其状如碟,其色乌黑有光泽,不敢用手去摸。四人惊疑,以为奇。”这是千千万万赏菊者中的一处写照,是作者一九八一年写的。近几年岂是“一片菊,金黄锦绣”,而是“菊的海洋,菊的山峦”。人们把菊塑造成菊山、菊林、菊形的奇鸟异禽,诸如孔雀开屏、狮子滚绣球、猴子爬山、吉祥的大熊猫等等,更奇的是用菊花摆成字,如恭喜发财、吉祥如意等等。 关于重阳时节赏菊,古人就有许多趣事。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是一位赏菊专家。有一记载说,有一年九月初九,他正在宅边东篱下赏菊,弹琴吟唱,突然酒瘾大发,忍耐不住,恰好江州刺史王弘派人来送酒,乘机结识这位名人雅士,陶渊明大喜过望,立刻吟出了一首《九日闲居》的名诗,诗云: 世短意恒多,斯人乐九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喧风息,气激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令。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顷, 尘爵耻虚罄,寒华徒自荣。 饮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溜岂无成。 诗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以酒浇愁,以菊自娱,蔑视权势,淡泊名利的胸怀和闲吟独酌,纯然无私的情趣。 菊花以姿容美丽、品性高雅而著称,是人们长期以来精心培育出来的观赏植物。人们培育菊花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礼记》中就有“鞠有黄花”的记载,黄花也叫黄菊,是菊花早期的名称,并非专指黄色的菊花。菊花不但花色美丽,品种繁多,而且不怕寒风繁霜,能够傲霜挺立,凌寒盛开。 由于菊花开放于九月,它便很自然地与重阳节结下了不解之缘,重阳节赏菊便也成为风俗了。 唐朝时,人们也很重视重阳赏菊,仅杜甫就有十多首赏菊诗。 到宋朝时,有“九月重阳都下赏菊”的记载,说明宋朝的京都有专门栽培菊花的园圃,到期供人们观赏。在宋朝,菊花的品种也有大的发展,在范成大的《菊谱》中,就载有三百多个品种。今天,古都开封,把菊花命为市花,每逢重阳节,都要精心组织菊展,引得四面八方的人到这里观赏。他们既继承了古代将盆菊堆砌成前低后高的山形,或作中高外低四面堆砌的“九花山子”或“九花塔”形,而且采用了现代化的手段,摆砌成一曲曲戏剧,一个个故事,甚至还有历史名人,让人们在赏菊中学得知识。开封不但搞菊展,还搞一些养菊比赛活动,也就是把爱种菊者种的菊征集到一块儿,进行评比,这就更促使人们去种菊、赏菊、咏菊了。每逢九月的开封几乎家家种菊花,茶馆酒店到期往往以盆菊堆成花山装点门面。 人们赏菊,爱菊,不仅仅是爱菊的姿色,更重要的是由于它的品格,它不与众花争春,独傲于风霜雨雪中,陶渊明之所以爱菊爱到痴迷的程度,正是赞许菊的品格。他说“菊花如我心”,以咏菊而喻志。 一些文人雅士赏菊而喻志,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重阳节赏菊的优美传说: 相传农历九月初九这天晚上,一位姓李的老汉,突然喜从天降,老伴给他生了个白胖秀气的小姑娘。说也奇怪,小姑娘出生时屋里一阵清香,房前屋后飘落下千万朵金黄金黄的菊花。老人由此给女儿起名为菊花。 菊花从小就喜爱菊花,长大后她又在院子里栽满了五颜六色的菊花。平时精心爱护菊花,有时也跟爹到山上采药。有一回她独自去采药,不幸被大马蜂哲了一下,胳膊肿了,疼得抬不起来。她挣扎着顺手揪了一些菊花叶子,放进嘴里嚼碎涂抹在胳膊上,一会儿就消肿了。从此,她便知道了菊花有消毒止疼的功能。 这一年的九月初九日,正是菊花姑娘十八岁生日,村里传染了一种流行性瘟疫。没有人不遭秧的,眼看乡亲们一个个被瘟疫夺去了生命,菊花姑娘很着急,她想起自己被马蜂蚕一事,忽然灵机一动,立即采菊熬汤,送给病人,救活了许多庄稼人。谁知惹怒了瘟神,一夜间夺去了她两位亲人的性命,还捣毁了她的菊园,在护菊斗争中,她被瘟神夺去了一双眼睛,这下不能再为乡亲们治病,她绝望了。但那瘟神并不甘心,非要她的命不可。菊花姑娘只好告别邻居父老兄弟,怀着满腔的仇恨,摸到门前的悬崖边,一头扑进悬崖下的深潭里。乡亲们趴在崖头上含泪呼叫,再也听不到菊花姑娘那银铃般的笑声,仔细向潭里一瞅,只见水面上浮出一朵金灿灿的黄菊花。 不久,住在深潭旁边的一户人家到潭里担水,见桶里飘着菊花瓣儿;取碗舀水,碗里有菊花的影子。用菊花潭里的水洗脸洗手,再不生疮长疥。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纷纷前来菊花潭里担水治病,确有驱瘟解毒的奇效。后来,群众为纪念菊花姑娘,就祖辈栽种菊花,每到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还专门用一定时间赏菊,采菊,喝菊茶,饮菊酒,吃菊糕。有些人家,还特意采菊赠送亲友,祝愿消灾免病。 如果我们说那些文人雅士爱菊多重于爱它的品格,那么,一般人则注重的是菊的实用价值。基于中国汉民族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出的民间信仰,往往赋予历法中某些特殊日期以特别的含义。在古人看来,人和自然界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健康和疾病祸福,直接受到四时气候的影响。因此,他们对自然环境尤为注意,并在适当的时候,采取预防疾病及邪气侵袭的措施。端午百虫复苏,毒气上升,人们便饮雄黄酒以解毒,“重阳”冷气侵袭,内热外寒者多,便饮菊花酒以清热解毒,并凭着自我想象创造出优美的神话传说,以此反映自我的愿望和要求。据科学分析,菊花确实为中药,不同品种的菊花,其性能也有差异,白菊能平肝明目,黄菊能清热祛风,野菊花则有清热解毒、降低血压的功效。白菊花又名甘菊花,也是泡茶的佳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