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二十四节气 首页 节气 查看内容

内容 ·详情

二十四节气:光阴的习俗与故事(1)

2020-3-31 10:13| 查看: 383| 评论: 0|原作者: 王加华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已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今日起,节庆君将以王加华教授所著《二十四节气:光阴的习俗与故事》为蓝 ...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已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今日起,节庆君将以王加华教授所著《二十四节气:光阴的习俗与故事》为蓝本,推出6期二十四节气专题。我们将从节气的由来及其历法性质、节气的功用、节气与节日的关系、丰富多彩的节气活动与饮食习俗、节气故事与传说、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等6个方面,与大家分享节气知识。

【 独特的历法纪时体系 】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 春

立 夏

立 秋

立 冬

“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传统观念以农历正、二、三月为春季,四、五、六月为夏季,七、八、九月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季。反映在二十四节气上,则以四立作为四季的开始,即立春到立夏为春季,立夏到立秋为夏季,立秋到立冬为秋季,立冬到立春为春季。

 

 

雨 水

表示天气回暖,降水量将逐渐增多;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惊 蛰

表示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即将苏醒过来。

春 分

表示昼夜平分,又恰巧位于春季的中间。

清 明

天气晴朗,草木返青,处处清洁明净。

谷 雨

雨量开始增加,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取“雨生百谷”之意。

小 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开始结实,但籽粒尚未饱满。

芒 种

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开始成熟、收割,又值水稻等夏播作物栽种季节,农事繁忙,故又称“忙种”。

夏 至

表示炎热的夏天到来了。

 

 

小 暑

天气已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

大 暑

一年之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处 暑

处为“终止”之意,表示炎热的暑天就要结束了。

 

 

白 露

天气开始逐渐转凉,温度降低,夜间开始有露珠凝结。

秋 分

表示昼夜平分,又恰巧位于秋季的中间。

寒 露

气温更低,露水更多,有时成冻露,故曰寒露。

霜 降

天气转冷,开始出现霜冻。

小 雪

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候。

 

大 雪

气温进一步降低,地面开始有积雪。

 

 

冬 至

表示寒冷的冬天到来了。

 

 

小 寒

天气寒冷,但还未到最冷的时候。

 

 

大 寒

天气冷到了极点,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 节气的确立 】

二十四节气最早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是人们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察、探索与总结的结果,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已有非常久远的历史。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已测定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节气。到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中已记载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这样,“四立”加上“两至”“两分”,恰好把一年分为了八个基本相等的时段,四季的时间范围便大体定了下来。到了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们根据本区域历年的气候、物候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规律和特征,先后补充、确立了其余的十六个节气,于是二十四节气最终确立下来。公元前104年,《太初历》颁布,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历法地位,其后经过三国、两晋与唐、宋、元、明、清各代,二十四节气都被作为一种历法制度而延续下来。直到今天,二十四节气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历史上也有二十四节气存在。如在日本,至今仍在使用二十四节气。只是,作为一种由中国传入的历法体系,二十四节气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远没有在我国这样深远。

【 七十二候 】

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最终确立,在其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二十四节气就如同一颗欣然生长的大树一般,不断“枝蔓丛生”,七十二候、三伏、九九等相关说法纷纷诞生,使其内容不断得以补充与发展,最终定型为我们今天的二十四节气历法系统。

确切说,七十二候是一个历法术语。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五天算作一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平年)共七十三候,后来为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七十二候。七十二候,每一候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称为“候应”。

需要特别交代的是,七十二候并非是对一年之中物候现象的准确反映,并且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年度性差异。另外,有些“候应”也并非真实的物候现象,并不符合科学;还有些“候应”字玄奥难解,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不再使用了。

【三伏 】

三伏处于小暑与立秋节气之间,即阳历的七月中下旬至八月上旬。“伏”即“伏邪”,是所谓“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因此,三伏天即一年之中最热的一段时间,气温高又潮湿、闷热。每年入伏的时间并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尽相同。

【 九九 】

九九又分冬九九与夏九九。冬九九,就是一年中从较冷到最冷又到回暖的那些日子。将这些时日按九天分为一段,共分九段,共计八十一天。

中国传统历法用“九九”来计算冬季时令,冬至为“九九”的第一天,每九天为一个“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后面以此类推。过完九九八十一天,冬季结束,春天开始。一般来说,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间,民间俗语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就是这个道理。对于九九期间的气候变化,中国各地都流传有相关的歌谣谚语,即“九九歌”。如华北《九九歌》:

夏九九是计算夏季时令的一种方法,以夏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九,共九九八十一天,其中以三九为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民间也流传有夏至九九歌,只是与冬九九相比,夏九九的流传范围并不那么广泛。如宋代《夏日九九歌》:

【 阳历历法 】

迄今为止,世界上主要有三种历法,即阳历、阴历与阴阳合历。

大部分中国人都认为二十七节气是阴历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民俗学者告诉我们,二十四节气是以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为基础而创造出来的,因此,它是完全的阳历性质!


本文观点来自《国际理解课程·不可不知的中华文化》丛书之《二十四节气:光阴的习俗与故事》。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二十四节气网无关。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本文内容有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送信息至ab12-120@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广告 ·推广

Copyright  © 2001-2013:二十四节气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言论!

Powered by discuz!X3.5|Licensed备案信息:备案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