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二十四节气 首页 热点 查看内容

内容 ·详情

种地不挣钱,打工没人要,农民的出路在哪里?

2020-3-8 21:50| 查看: 233| 评论: 0|来自: 农场主公众号

连续十余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聚焦三农的,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但实际上长久以来,我们却把三农问题简单归结为农业问题,而农业中最主要的是强调粮食生产功能。国家对于三农领域的政策也多 ...

连续十余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聚焦三农的,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但实际上长久以来,我们却把三农问题简单归结为农业问题,而农业中最主要的是强调粮食生产功能。国家对于三农领域的政策也多数是围绕粮食安全这个定位来展开的,比如18亿亩的耕地红线,种粮红线15亿亩。

的确,粮食是战略物资,粮食的自给率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主权,如果在粮食上被人掐脖子,是关乎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情。

粮食自给自足很重要,但是种粮不挣钱,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中国需要大量的农民去生产更多不能赚钱的粮食出来。

也是基于此,国家才会取消农业税、各种农业补贴和有粮食最低收购价等等来保护农民的利益,即便是这样,农民依然在艰难度日,他们每年除去种子农资,收获的粮食就是自己一年的劳力所得。

我们日常关心的内容多数是一个季度大米产量有多少?从巴西、加拿大进口了多少吨猪肉?中美贸易战对市民生活品质的影响;又有谁会在乎农村那些被弃荒的土地?有谁关注过农民家庭的出路?

付出所有的农民

我国有将近14亿的人口,其中农业人口约为7.5亿(常驻农村人口)到9.4亿(登记在册的农民户籍人口),这其中将近2-3亿的差值,就是农民工。

中国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几代人的牺牲,其中付出是最大的是我们的农民伯伯。可以说,中国的农民为中国的发展,付出了所能付出的一切。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为了发展工业和城市需要,用廉价农产品保证城市物价稳定并有充足供应,实行农产品统一收购,农民户籍的人员不许进城。记得在作者还上小学时,每一次学费都是爸爸用自行车驮一袋麦子去城里卖掉换来的钱,那时候除了交公粮,剩下的粮食就会卖掉买化肥种籽。

经济起飞时期发展房地产经济,大量农民进城充当建筑工人,成为建筑市场主流的低廉劳动力,他们身份卑微的生活在城市角落,为城市的兴起一直从80年代贡献至今。

处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农民更是时代的牺牲品,一边面对市场经济的丰富物质,生活成本翻倍增加,靠种地已然无法支撑。但他们除了种庄稼下田,又一无所能,只能靠力气吃饭,一边种点庄稼,一边做些零工,或者捡破烂、卖菜,当搬运工。别无所长的老农人一生累弯了脊梁骨,累干了身体,穷此一生。

作者曾经有十余年一直在农村基层做新闻采访,接触的农户更多是经济作物的种植者,即便是这样,他们也还是最艰辛的一类人,朴实的脸庞,黝黑的肤色,默默无闻的奉献一生的善良。

一个农民儿子的思考

等我们父母这一代人老去,土地还有谁来种?9亿农民的出路又在哪里?有一位叫“玉米”的朋友,是从农村走出的孩子,他对三农问题的看法与作者不谋而合,以下为他的阐述:

前阵子母亲来电话,说家里的6亩土地打算种上果树,问我啥意见。我说挺好的,你想种就种吧。因为工作关系,这些年我接触过很多的农民,也包括果农。我当然知道种果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很大的风险。一是病虫害和自然风险;这个不必多说,做农业的人都知道。二是市场风险;这些年农产品滞销的新闻见天都在上演,丰产不丰收的故事再常见不过了。

看到辛苦劳动的果实烂在地里,那种绝望,几乎每一个果农都经历过。即便如此,我还是支持母亲的想法,大体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种粮食确定不会赚钱,种果树还可以碰碰运气。

我家位于华北平原的腹地,一马平川,沃野千里,农业耕作条件非常好。以往都是冬小麦和夏玉米两季轮作,小麦和玉米亩产都超过一千斤。

如果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这里称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养育了众多的人口,当地人颇有小富即安的幸福感。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华北平原,经济明显落后了,在全国都失去了存在感。

过去20年,城市的房价不知翻了多少倍,物价也涨了很多倍,但粮食的价格始终稳定在很低的水平。农民种粮食,扣除各种成本,每亩地的收益少得可怜。辛辛苦苦一年下来,还不如出去打一个月零工。

2015年之前,玉米收储价格还是一块多钱一斤,2015年价格就掉到六七毛钱一斤了。农民种地几乎不挣钱。国家的意思是说玉米太多了,农民不要再种玉米了。可对于农民来说,不种玉米,还能种啥呢?对此,国家没有给明确的指示,而是要农民自己去评估市场供求状况,根据市场行情去调整。是呀,我们已经是市场经济了,农户作为市场主体,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然而,作为一个只有六七亩土地的小农户,怎么可能去评估全国市场的供需状况,做出科学的决策?种粮食实在挣不到钱,母亲这才想到种果树,不求有多少收入,但求心理上好过一些,好歹没有把土地给荒废掉。

二是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已经很低了,种什么已经无关紧要了。父母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按城里人的标准,他们早该退休了,可他们还是停不下,仍然想着趁身体还行,为自己攒点养老钱,减轻子女的负担。

他们自己也知道,不管自己如何努力,也不可能从农业上获得很高的收入。可他们当了大半辈子农民,没有其他就业技能,只会从土地上打主意。既然父母想种果树,索性就给他们种着玩玩吧,种多种少,收多收少,都关系不大了,权当是老有所乐,锻炼身体了。

这是我家乡的情况,典型的老人农业。这也是全国许多农村的一个缩影。农民老龄化、农地非粮化,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问题。

这些年,看到大量的耕地被建成工厂,修成公路,或是种上花草树木,父母一辈人开始担心了,人们聚在一起闲聊,经常会提起一个问题,好好的土地都不种粮食了,将来人们吃啥?他们提出这个朴素的问题,完全是出自本能。然而,他们却永远也找不到答案。国家太大了,制度太复杂了,老百姓哪能想明白。

有谁会考虑农民的感受?

说到粮食安全问题,2004年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

因为在此之后,中国长期成为粮食净进口国的原因,完全不是因为中国自己生产的粮食不够用,而是自己生产的粮食太贵了,买国外的比较划算。

前阵子美国对中国的芯片禁运,举国哗然。是的,钱还真不是万能的,你有钱还可能真买不到粮食!

因为粮食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战略物资,粮食的自给率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主权。粮食上被人掐脖子,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

所有人都知道在中国种地的农民赚不了钱,但是,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中国需要大量的农民去生产更多不能赚钱的粮食出来。

基于此,国家才会取消农业税、各种农业补贴和有粮食最低收购价等等来保护农民的利益,但即使是这样,农民依然在艰难度日,但他们守住了所谓的“粮食安全”。

借用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已习以为常,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一切。

想起我的爷爷那一辈人,对土地有着超乎想象的敬畏和虔诚,小时候在餐桌上掉下一粒粮食,他们都会无比可惜地说:“作孽啊!”说着,捡起来放在自己的口中。

对比现在,我们望着餐桌上那些吃了几口就被匆匆倒掉的饭菜,很少会生出一丝愧疚感。

当我们因为摄入过多的卡路里和热量,犯愁该如何减肥的时候,有谁想过我们摆脱饥饿这个恶魔也不过短短数十年,而又有几个人会怀着感激的心情去惦念那些蹲在地里挥汗如雨为我们保护粮食安全的农民?

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善待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这个社会就是有问题的。总是让老实人吃亏,老实人慢慢就不够用了。

更为可悲的是,作为农民的孩子,我们都不愿意再去当农民了。

“三农”问题说到底还是农民问题,那么,怎么解决农民问题?

在作者看来,解决之道无外乎,粮食应该由大农、国营企业(农场)去生产,达到规模化和机械化,粮食生产才能有效益,我国的粮食产能才能提高,成本才能降低,粮食安全才有保障。

而大部分想要通过农业生产致富的中小农,可以去生产蔬菜、水果、肉类等附加值更高、更具科技含量、更有经济效益的产品。

对于这个话题,你有更好的看法和见解吗?期待留言!

注: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农场主+》,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二十四节气网无关。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本文内容有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送信息至ab12-120@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精华 ·推荐

网站 ·热点

热点 ·排行

  • 月排行
  • 周排行
  • 日排行

广告 ·推广

Copyright  © 2001-2013:二十四节气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言论!

Powered by discuz!X3.5|Licensed备案信息:备案中...

返回顶部